將科幻變現實智能機器人走進生活遂寧每年造萬臺智能機器人年常量千萬
不久的將來,越來越多能聽會說、善解人意的智能機器人將在生產、流通、服務和安全各種領域,充當人類的助手,機器人為你家做晚飯,將夢想成真。人們會欣喜而驚奇地看到,不管是機器貓、機器狗等娛樂機器人和機器寵物,還是令人稱羨的工業(yè)機器人、語音機器人、特種機器人、納米機器人、微操作機器人、智能交通機器人、醫(yī)療機器人,以及弧焊機器人、蔬菜嫁接機器人、足球機器人、政務客服機器人、幼教機器人、管道機器人、爬壁機器人、博弈機器人、蛇形機器人等,所有這些代表中國人的原始智慧和創(chuàng)新水平的機器人,都將以各自的魅力震撼著人類世界,傳遞出百姓夢寐以求的機器人智能氣息,成為時代生活中絢麗的圖景。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科學家周海中教授在1990年發(fā)表的《論機器人》一文中指出:機器人并非無所不能;它在工作強度、運算速度和記憶功能方面可以超越人類,但在意識、推理等方面不可能超越人類。另外,機器人會越來越聰明,但只能按照制定的原則綱領行動,服務人類、造福人類。
讓機器人掃地、端茶、做家務都不是夢談及智能機器人,李志龍能滔滔不絕講個沒完。這個自幼愛看好萊塢科幻片的理工男,庫卡機器人,憑借自己多年潛心專研,研制并開發(fā)出第一代體感交互式智能機器人。目前,他的智能機器人項目已落地遂寧,其生產線每年可造10000臺機器人,實現2000萬元的年產量。
李志龍和他的智能機器人。
愛看科幻片的理工男研制智能機器人
我也愛看美國好萊塢大片,特別是與機器人相關的科幻片。今年35歲的李志龍系成都華陽人。他自幼喜歡將完好的玩具拆開后研究其結構,庫卡機器人何服電機維修,最大愛好就是觀看好萊塢的智能機械科幻電影。如今,他還能如數家珍地說出每一部機器人科幻電影的故事情節(jié)。
2004年,李志龍從電子科技大學畢業(yè)后,從事計算機系統(tǒng)開發(fā)領域,曾在大型企業(yè)做OTC系統(tǒng)服務。多年軟件開發(fā)工作為他后期從事機器人研發(fā)工作奠定技術基礎。2014年他所供職的單位領導認為:將來智能機器人的市場前景巨大。于是,李志龍成為技術骨干,負責帶領一支30個人的團隊潛心研究國內第一代智能機器人。
智能機器人是個什么樣子?國內無可供借鑒的成熟經驗。李志龍接受這份工作后不久就碰到一個難題,智能機器人是由軟件系統(tǒng)和硬件設備構成,而當時國內市場上竟找不到一件智能機器人的集成電路板、芯片等構建,更無法直接獲取到機器人的設計技術參數。
萬事開頭難。為解決國內無技術、無設備的窘狀,李志龍帶領團隊先后考察10余家機械生產廠,告知其廠商生產智能機器人所需材料的參數,由其加工生產定制的零配件。然而,仍有部分特殊工具無法被生產出來,李志龍就自己研究了5個多月,終于研制出專門制作機器人四肢關節(jié)零部件的舵機。為解決研發(fā)機器人所需人才問題,他多次回到母校招募一些志同道合的研究生,大家一起創(chuàng)業(yè)搞創(chuàng)新。
第一代智能機器人能完成諸如唱歌、講故事等服務。
第一代機器人收獲眼球的同時還賺了錢
2015年初,第一代智能機器人小一被研制成功,同年進行了大批量生產,并于2016年3月正式投放市場。當團隊首次測試第一臺出廠智能機器人時,30多名研發(fā)人員在辦公室內一夜未眠,全部都擠在辦公室里,等待李志龍最終的測試結果出爐。
智能機器人的首次測試數據令研發(fā)團隊很欣慰,也達到了團隊的預期效果。據悉,小一是一款體感交互式的生活類智能機器人,身高僅50cm,卻能唱歌、跳舞、給孩子講故事,還能在預知危險等情況時自動報警,也能完成為家庭用戶測體溫、量血壓等一些日常護理服務。
當首款智能機器人在成都面世,出現在成都某展會上時獲得了全場參觀者和客商的眼球。李志龍說,小一在那場展會上亮相為團隊贏得200多份訂單。同時,通過其舞蹈表演賺足觀眾的喝彩聲和關注度。因此,李志龍這支平均年齡30歲的研發(fā)團隊獲得國內風投數百萬元開發(fā)注資。
創(chuàng)業(yè)首次成功后,李志龍沒有止步不前。智能機器人是未來智能交互市場的趨勢,因此他發(fā)動研發(fā)團隊建立起智能機器人開發(fā)研究的網絡平臺,方便全國各地的機器人研發(fā)者進行經驗交流和數據互通。目前,該平臺已有100多家同類機器人開發(fā)和生產企業(yè)入駐。此外,該網絡平臺也讓李志龍賺到創(chuàng)業(yè)后的首桶金。
身高僅50cm的智能機器人吸引不少參觀者觀看。
科幻電影中的機器人服務不是夢
2016年10月,經遂寧市相關部門前往成都與李志龍團隊洽談對接,李志龍的智能機器人被作為遂寧造在西博會展廳內大放異彩。在這次展會上,李志龍團隊還展示了部分研制出廠的工業(yè)機器人,其中一款便是世界精密程度最高的kuka機器人,該款機器人在現場變身為能夠植樹的園丁,引來不少參觀者的叫好聲。
據悉,李志龍團隊除研制生活類智能機器人外,還會根據遂、成、渝地區(qū)生產型企業(yè)需求,根據部分特殊工作崗位要求進行工業(yè)機器人定制服務。現在船山區(qū)相關部門已在物流港為李志龍團隊建立起智能機器人研發(fā)產業(yè)園,并擁有一條世界先進技術和理念的生產線。該條生產線已正式投運,每年可造10000臺智能機器人,實現2000萬元年產值。
智能機器人的壽命可以被無限延長。李志龍說,因為智能機器人有自學能力和記憶功能,每一臺出廠后被激活的機器人資料,以及代碼均被存儲在大數據云平臺,雖然智能機器人的硬件經磨損后被更換掉,但其用戶的使用記錄和機器人存儲的記憶不會消亡或遺失,可以被無限期記錄在數據庫內,方便用戶隨時提取。
目前,李志龍團隊已完成第二代智能機器人的概念設計和研發(fā)工作,全新的智能機器人預計將于今年底上市。李志龍透露,第二代智能機器人的身高將長到1.5米,可完成諸如掃地、整理家務、無平臺投影等基礎家政服務外,還可進行專業(yè)的口語翻譯、產品展示介紹等商務功能。未來,智能機器人除無法像科幻電影那樣被武裝外,其余所有人類行為和服務均能被實現李志龍說。
智能機器人產業(yè)前途無量,庫卡機器人何服電機維修,它比計算機更深刻、更復雜。同樣,智能機器人時代對我們的經濟、教育、文化、工業(yè)以及政府管理水平都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要把握時代的主動權,我們還需要全方位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