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的AI機器人可準確測量你的疼痛指數(shù),想裝病?沒門
網傳疼痛分為12級,第一個等級是被蚊蟲叮咬了一口,第12個等級,也就是最劇烈的疼痛,是生孩子的疼痛感。當然,這是網友傳的段子。不過,疼痛確實一種實實在在又有點虛無縹緲的感覺,看著一張猙獰的臉,你猜他到底有多痛。這是很難猜出來的。
而且,疼痛還是一種很難復制的感覺。我最喜歡的演員之一陳道明老師就說過,你再會演演不出疼來,這是一種最直接的生理反應,你非得自己經歷一下不可。如果事后回憶你的痛苦到底在什么程度,KUKA機器人維修,難免會模糊、不準確,有夸大成分。
話說回來,人力不可為的事情,機器未必不可為。我們不能用鎖骨神功,鉆進去窄小黑暗的地洞里,但是卻可以派出蛇形機器人,探測里面的情形七進七出進退自如。
所以,疼痛感這種事情,機器人也可以給你測算一下,然后用一些客觀的標準,來進行衡量。
這個研究問題其實是由MIT的研究人員提出來的。他們開發(fā)了一種人工智能,可以通過觀察一個人的圖像來預測他在經歷什么樣的痛苦,是被蟲子叮咬了那種,還是逃課被老媽抽了一巴掌那種。
這種系統(tǒng)叫DeepFaceLIFT,它是一種用視頻訓練的機器學習算法。這些視頻包括疼痛時人臉部肌肉抽搐,以及其他疼痛時的一些表現(xiàn)。從這些視頻當中,它能夠捕捉一個人面部表情的微妙之處,這些將有助于估算他們的疼痛程度,并以此來測算他們的疼痛分數(shù)。
有一句話叫人同此情,情同此理。依我混跡紅塵俗世二十幾載的微薄經驗來看,很多時候并不是這個樣子滴。有些人同人之情的心理很貧乏。拿疼痛感來說,男女性別不同,疼痛的承受力也因人而異。隔著性別的差異、經歷的不同,你的疼痛在另一個人眼里可能就不算什么。不過,機器測出的數(shù)字是可以相對統(tǒng)一地衡量的,對于直男癌來說,你可以在女朋友痛經的時候,測算一下她的疼痛感,可以來用數(shù)字提醒一下自己該怎么照顧她。
可是,MIT的人做這個到底是干什么的呢?總不是為了一份單純的好奇,(當然,我認為這也可以),或者是為了給一些人提供八卦的科學依據吧。
這種機器算法還是有它的實際用途的。
現(xiàn)在常用的一種測量疼痛的方法是visual-analogscale(VAS)painmetric(直觀類比標度(血管)疼痛測量)。雖然這種方法有用,可是這種報告是完全的自我報告,就有很大的主觀性在里面,并且和上下文有關聯(lián)的,而且,不同人之間可以產生很大的差異。
相比之下,MIT的機器算法,可以讓疼痛感的測算更加客觀,同時也盡可能消除掉不同人之間的差異。當然,這種偏客觀的算法,并不能取代上述偏主觀的自我報告。想象一下,一個病人在醫(yī)院里抱怨自己有多么痛苦,可是用機器測算并不是那么回事,而你總不能以此為理由拒絕他治療的請求,告訴他:電腦說你的疼痛程度不對,不該是這個表情,應該是醬嬸兒的
這樣就太尷尬了,對吧。
不過,這種測算方法卻提供了一種參照,讓醫(yī)生更好地判斷,病人是不是對他們的疼痛感保持一種接近客觀的誠實,或者有點矯情,在渲染他的痛苦,或者在強裝男子漢或者女漢子。用機器的測量和病人的主管描述進行對照,可以判斷他們是不是在裝病。
每到開學時節(jié)就是裝病的旺季
大學軍訓期間的醫(yī)務室里應該配備這樣的設備,那樣想惡意泡病號的人就無處躲藏了。
沒有經驗的年輕父母在照顧不會說話的孩子時,也可以帶著這種工具,來更好地判斷孩子是否遭遇到什么疼痛,以及究竟多嚴重。
由此,我還想到,現(xiàn)在養(yǎng)寵物愛貓愛狗的人這么多,對于這些不會用語言表達、表情也遠不如人類豐富的喵星人和汪星人,是不是也可以設計這么一款工具呢?這樣一來,愛寵物的人,就可以更好地散播你的愛心。
扯遠了,其實這個項目還在進行中,還有些工作要做。不過,KUKA機器人維修,他們希望這最終成為一款醫(yī)生隨時訪問的APP。對于這樣的工具,www.whsntf.cn,你是期待呢,還是希望它不要出現(xiàn)在一些場合呢?
偽裝的痛苦被戳穿,文青的無病呻吟,小公主的無端撒嬌,被不解風情的機器拆穿,你是無奈呢還是無奈呢還是無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