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電視和網(wǎng)絡觀眾觀看了這樣一則廣告,美國籃球明星LeBronJames乘坐無人駕駛汽車。起初,James懷疑地盯著空的司機座位,并說不。但在后座上短暫乘車后,改變了他的論調(diào)。嘿嘿,我在這兒!James向朋友們喊道。
這則廣告出自加州電腦芯片制造商英特爾之手,其目標是克服為自動駕駛汽車普及的最大障礙之一:消費者對該技術(shù)的不信任。種種半自動駕駛汽車車毀人亡的消息,讓消費者對相關技術(shù)憂慮重重。
信任困境
美國汽車協(xié)會的一項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78%的受訪者表示自己對乘坐無人駕駛汽車感到害怕。保險公司美國國際集團的一項民意測驗也顯示,41%的參與者不希望乘坐無人駕駛汽車出行。麻省理工學院在2016年做的一項調(diào)查也得出類似結(jié)論,近一半的受訪者都表示永遠不會購買無人駕駛汽車。
英特爾自動駕駛團隊首席系統(tǒng)設計師JackWeast說,這些數(shù)字是警告信號。我們可以推出世界上最安全的汽車,但如果消費者不想加入,那就沒有市場。
消費者的不信任已經(jīng)成為一種催化劑,促使行業(yè)和學術(shù)界的研究人員啟動了一系列研究,以了解人們對無人駕駛技術(shù)的看法,以及如何說服懷疑者改變觀點。還有人正在研究汽車以外的因素,包括行人和司機對無人駕駛汽車的反應。另一些人則關注乘客如何與無人駕駛汽車互動,例如測試人們是否更傾向于相信能與其交談或在屏幕上分享視覺信息的汽車。布朗大學心理學家BertramMalle預測接受度取決于人們在乘坐無人駕駛汽車時的感受。
英特爾的一項研究表明,就像廣告所展示的那樣,熟悉能緩解焦慮。研究人員招募了10名志愿者,并為他們提供了一個精心設計的5分鐘無人駕駛汽車乘坐實驗。這類似于叫車服務,乘客使用手機應用召喚和解鎖汽車。他們坐在后座上,與一名英特爾員工坐在一起,而一名安全駕駛員坐在前排。當汽車停下或繞道而行時,它偶爾會宣布自己的行為。乘客們在上車前、期間和之后表達了他們的想法。
Weast說,就像James一樣,大多數(shù)參與者之前都有點擔心。但在體驗之后,他們幾乎都改變了態(tài)度。一位母親認為,這輛車實際上比個人駕駛的汽車更安全,而且,無人駕駛汽車可以讓她每天節(jié)省4到6個小時。Weast說:日常生活的好處很快就顯而易見了。在那之前,參與者可能從來沒有想過他們會這么說。
與汽車交談
志愿者還對一項幫助人們建立信任的技術(shù)作出令人吃驚的反饋:給汽車一個聲音。Weast說,乘客一開始很希望聽到汽車的聲音,例如,汽車告訴他們因為遇到行人而放慢速度,因為他們想知道發(fā)生了什么。不過,有趣的是,在聽了幾次之后,乘客很快就變了:好,我明白了。別跟我說話了。
Weast表示,這對我們來說太棒了。在幾分鐘里,人們變得如此舒適以至于很快過渡到,想坐下來放松或玩手機。
其他的實驗也發(fā)現(xiàn),乘客認為能與汽車交談令人感到安慰。在一項研究中,斯坦福大學汽車研究中心機械工程師WendyJu讓志愿者坐在一輛汽車上,并設置障礙,阻止乘客看到司機。乘客們被鼓勵假裝以為(在某些情況下,人們開始相信)車輛在自動駕駛。
這輛車不會說話,但當實驗者說你好時,車就發(fā)動了引擎。我驚訝于自己如此相信它,當它說‘你好’時,這賦予它足夠的個性讓我信任它。事后一位參與者說。
之前有研究稱,人性化的汽車甚至可能影響乘客對事故的反應。西北大學心理學家AdamWaytz團隊要求參與者坐在無人駕駛汽車模擬設備中。一些人被告知他們乘坐的是一輛名為Iris的汽車,并能聽到女性的聲音;還有一些人乘坐的是一輛無聲無息的汽車。在模擬過程中,另一輛車撞上了該設備,Iris的乘客對此表示不那么吃驚。這表明他們相信這輛人性化的車。
研究人員認為,交流應該是雙向的。在英特爾的測試中,一些乘客誤以為汽車不僅能說話,而且還能傾聽到。Weast說:人們想要汽車回話,就像他們的數(shù)字助理一樣。他指出,有些乘客可能還想用手勢來指導,這樣就需要配備有語音和手勢識別功能的芯片。
另外,乘客也可能會更相信一輛友好的、能言善辯的車。Ju說:如果你認為汽車喜歡你,你會相信它在更努力地做得更好,但這是非常令人擔憂的。這可能導致不切實際的期望,因為即使最安全的無人駕駛汽車也不是無風險的。
Drive.ai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機器人專家CarolReiley說,總的來說,研究人員正在了解乘車人喜歡的汽車。而且,KUKA機器人維修,如果你做得很好,乘客們會感到無聊,而不是在旅途中緊張不安。Malle說:理解車輛為何做它正在做的事將是信任和接受的一個關鍵因素。
另一方面,乘客感覺可以控制汽車的行為也可以建立信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機器人專家AncaDragan表示,這一想法是為了讓汽車適應人,而不是讓人適應汽車。這可能有助于解決算法厭惡問題人們不愿意相信數(shù)字決策,即使這種決策比他們自己的要好。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即使對算法的輸出進行名義上的控制,也會增加人們對其的接受度。
研究人員還在研究如何讓行人和其他車輛駕駛者不受拘束。例如,Ju團隊開發(fā)了一個相對簡單的幽靈驅(qū)動系統(tǒng),在這個系統(tǒng)中,一輛傳統(tǒng)汽車的司機偽裝成座位,讓它看起來像沒有人在駕駛。然后,研究人員記錄了旁觀者的反應。該團隊發(fā)現(xiàn),www.whsntf.cn,行人喜歡確證無人駕駛汽車看見了他們。如果沒有得到證據(jù),他們有時會為了避開車輛而繞路。
在聽說了幽靈司機研究后,密歇根州福特汽車公司人類因素研究員JohnShutko決定擴大研究范圍,將重點放在駕駛者身上。他回憶說,這一決定使我們的工作量增加了一倍或兩倍,因為現(xiàn)在我們不僅關注福特車的司機或客戶,還要關注整個社會將如何與我們的汽車互動。
如何選擇
無人駕駛汽車如何處理棘手的道德困境也會影響到其舒適程度。最著名的案例是所謂的電車難題,它提到這樣一種困境:五個人被綁在電車軌道上。一輛電車朝他們駛來,并且片刻后就要碾軋到他們。幸運的是,你可以拉一個拉桿,機器人維修,讓電車開到另一條軌道上。然而問題在于,另一個電車軌道上也綁了一個人。你是否應拉桿?在一個無人駕駛汽車模擬中,汽車必須決定是否為避免撞死5個行人而將乘客推到險境。應該拯救許多旁觀者還是一個司機?
在一項調(diào)查中,大多數(shù)被調(diào)查者認為,在拯救生命的過程中,無人駕駛汽車應該優(yōu)先考慮拯救更多生命,即使這會危及乘客前提是他們不是乘客。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家IyadRahwan研究小組在《科學》雜志發(fā)表的一項調(diào)查顯示,在自己的汽車上,人們把乘客安全放在第一位。這種態(tài)度引發(fā)了一種反直覺的想法:為了贏得消費者的認可,并最終挽救更多生命,制造商可能不得不使用較少的功利性程序。
然而,當被問及對無人駕駛汽車最關注的問題時,大多數(shù)人并沒有提到電車難題。Rahwan表示,即便是明確地告訴人們這個困境,也不一定會增強他們對無人駕駛汽車的恐懼,以及降低購買的欲望。